2.书院教学在中国的可行性恐怕大打折扣,因为中国适龄儿童太多,而且地区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合理,很难体现书院教学的优势;“科举制度”旨在选拔优秀人才进入仕途,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颇为相似。还是个老问题。中国人口众多,只选择一种方式有失偏颇。
3.教育不能简单地用“毁人”和“育人”来评价,因为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不一定马上体现价值。只能说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而不是“毁人”多于“教人”。
4.中国的教育虽然有一些不足,但是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不能定义为“毁人”教育。以后有了孩子,我也会让他接受教育,因为我相信事情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中国的教育也在不断进步。
朱,字惠(1130—1200),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朱生于建炎四年,尤溪县人(1130)。14岁时,父亲病逝,住在崇安。19岁,以建阳籍参加省考、贡考。中进士榜。他一生为官九年,先后在同安县任总簿记员、江西南康军、湖南潭州周知、浙东路常平茶盐商、张欢馆、讲师(皇帝的恩师兼顾问)、福建漳州等职。庆元六年(1200)卒于考亭,葬于建阳唐石里大林谷(今黄坑镇)。
他一生刚正不阿,无心仕途。他一生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中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那么朱就是中国晚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书被元明清三代定为读书人的必读。他的哲学观点影响了中国600多年封建社会的终结。时至今日,它仍然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