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德育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包括德、智、体、美,以德育为主。由此可见,他的教育内容与我们目前提倡的“德育为先,实用为先”的理念是一致的。
多年的办学经验验证了德育的重要性。2500年前,孔子认为教育应从做人开始。首先,要有远大志向;其次,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第三,做事持之以恒,言行一致;第四,要学会自省;第五,我们必须改正我们的错误。这些生活原则仍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每一位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把德育渗透到每一堂课中。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合格的工人。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孔子的学生很多,每个人的资质和性质都不一样。怎样才能把这些人教育成有用的人?
孔子的方法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把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孔子非常注意观察和研究学生。他的方法包括“听其言,观其行”,“看其是什么,看其是什么,看其对什么安全,人怎么会浪费,人怎么会瘦。”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对话来全面了解。正因为如此,孔子非常了解他的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所以孔子的教育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性格特点来进行。
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仍然是我们基础教育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像孔子那样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而且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现代化手段,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材。
三,启发和归纳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让学生获得博大精深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自觉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为“不生气就不生气,不生气就不生气,不举一角不举三角。”“著名的论文。那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努力学习,我会开导他;我不会引导一个人更深层次,除非他对自己的努力感到困惑。
不难看出,孔子启发式教育的精神是,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有目的地引导和启发学生。
他的启发式教育方法对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很有启发。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是有一些老师“灌得满满的”,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时间自己学习消化。在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已经完全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这真的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我们要学习和理解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一样关注学生的学习,启发诱导,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第四,寓教于乐的教学艺术。
“学而时习之,不如岳。”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把音乐作为治学的最高修养,他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引入引人入胜的情境,使他们感到美好。他通过以下方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学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是快乐学习的前提。孔子很爱学生,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从不摆架子当老师,总是和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他的教学态度谦虚、民主、真诚、友好,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二是积极的表扬和鼓励,这是让学生享受学习的重要手段。孔子总是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即使批评学生,他也总是很和蔼,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就这样,他的学生总是热爱学习,热情高涨,乐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