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语参考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朗道汉英词典]
对乙酰氨基酚[湘雅医学词典]
3 .国家基本药物和对乙酰氨基酚相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基本药物序列号
目录序号药品名称剂型规格零售单位指
价格类别说明:387 47对乙酰氨基酚片500mg*10盒(瓶)1.7化学及生物制品* 388 47对乙酰氨基酚片300mg*24盒(瓶)2.7化学及生物制品389 47对乙酰氨基酚片500mg* 12盒(瓶)2化学及生物制品390 47对乙酰氨基酚胶囊300mg*20盒(瓶)2.5化学及生物制品3965438+1
1,表中备注栏带“*”的为代表性产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如在备注栏中标注“△”,则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暂定价格。
4概述对乙酰氨基酚是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的活性代谢产物,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微苦。其镇痛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由于抑制了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的合成,阻断了痛觉神经末梢的冲动。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对血小板和凝血机制无影响。成人中毒血液浓度为65438±05mg/dl。儿童中毒剂量为1.50 mg/kg。主要损害肝脏,肾脏和血液系统有变化,偶见过敏反应。
5对乙酰氨基酚药典标准5.1名称5.1.1中文名对乙酰氨基酚
5.1.2汉语拼音对一线'安吉分
5.1.3英文名称扑热息痛
5.2结构式5.3分子式和分子量C8H9NO2?151.16
5.4来源(名称)和含量(效价)本品为4 '羟基乙酰苯胺。以干品计算,C8H9NO2的含量应为98.0% ~ 102.0%。
5.5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微苦。
本品溶于热水或乙醇,溶于丙酮,微溶于水。
5.5.1熔点本品(药典二部2010版附录ⅵ C)熔点为168 ~ 172℃。
5.6鉴别(1)本品水溶液加氯化铁试液时呈蓝紫色。
(2)取本品约0.65438±0g,加稀盐酸5ml,水浴加热40分钟,冷却;取0.5ml,加入5滴亚硝酸钠试液,摇匀,用3ml水稀释,加入2ml碱性β萘酚试液,摇匀,变红。
(3)本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应与对照品光谱一致(药品红外光谱图中图131)。
5.7检查5.7.1的酸度取本品0.10g,加10ml水溶解,依法测定(药典二部2010版附录六H),pH值应为5.5 ~ 6.5。
5.7.2乙醇溶液的澄明度和颜色取本品65438±0.0g,加乙醇65438±00ml溶解,溶液应澄清无色;如果是混浊的,它不应比混浊度标准溶液更浓。1(药典二部2010版附录ⅸB);若显色,应不深于棕红2号或橙红2号标准比色溶液(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ⅸ A第一法)。
5.7.3取本品2.0g为氯化物,加水100ml,加热溶解,冷却后过滤,取滤液25ml,依法检查(药典二部2010版附录VIII A)。与5.0ml标准氯化钠溶液制成的对照溶液相比,不得更浓(0.01)。
5.7.4取硫酸氯化物下剩余滤液25ml,依法检查(药典二部2010版附录VIII B)。与标准硫酸钾溶液1.0ml制成的对照溶液相比,不得更浓(0.02%)。
5.7.5对氨基苯酚及相关物质临床使用的新制度。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溶剂[甲醇-水(4: 6)]制成每1ml含约2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外,准确称取适量对氨基苯酚对照品和对乙酰氨基酚对照品,溶于上述溶剂中,制成每1ml对照品溶液含约1μg对氨基苯酚和20μg对乙酰氨基酚的混合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版药典第二部附录ⅴ D)测定。以辛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料;用磷酸盐缓冲液(8.95克磷酸氢二钠和3.9克磷酸二氢钠,溶于水至1000毫升,加入10%四丁基氢氧化铵溶液12毫升)甲醇(90: 10)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5纳米;柱温40℃;理论塔板数以对乙酰氨基酚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对乙酰氨基酚峰与对乙酰氨基酚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取20μl对照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调整检测灵敏度,使对氨基苯酚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刻度的65438±00%,然后精密量取20μl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直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达到4倍;若供试品色谱中有与对照品溶液中对氨基苯酚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则根据外标法,对氨基苯酚的含量以峰面积计不得超过0.005%;其他杂质的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0.1%)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峰面积;杂质总量不得超过0.5%。
5.7.6临床使用对氯苯乙酰胺的新系统。取对氨基苯酚及有关物质项下的供试品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外,准确称取适量对氯苯乙酰胺对照品和对乙酰氨基酚对照品,溶于溶剂[甲醇-水(4: 6)]中,制成混合溶液[每1毫升含1微克对氯苯乙酰胺和20微克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对照品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版药典第二部附录ⅴ D)测定。以辛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料;用磷酸盐缓冲液(8.95克磷酸氢二钠和3.9克磷酸二氢钠,溶于水至1000毫升,加入10%四丁基氢氧化铵12毫升)甲醇(60: 40)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5纳米;;柱温40℃;理论塔板数以对乙酰氨基酚峰计算不低于2000,对乙酰氨基酚峰和对乙酰氨基酚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取20μl对照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调整检测灵敏度,使对氯苯乙酰胺色谱峰的峰高约为全量程的65438±00%,然后精密量取20μl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根据外标法,以峰面积计,对氯苯乙酰胺的含量不得超过0.005%。
5.7.7干燥失重取本品,于105℃干燥至恒重,失重不得超过0.5%(药典二部2010版附录VIII L)。
5.7.8灼烧残渣不得超过0.1%(药典二部2010版附录VIII N)。
5.7.9取本品65438+重金属0.0g,加水20ml,水浴加热使其溶解,放冷,滤过,取滤液,加入2ml乙酸盐缓冲液(pH 3.5)和适量水制成25ml,依法检查(药典二部2010版附录VIII H第一法),重金属含量不得超过百万分之10。
5.8含量测定取本品约40mg,精密称定,置于250ml量瓶中,加0.4%氢氧化钠溶液50ml使其溶解,加水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于100ml量瓶中,加0.4%氢氧化钠溶液10ml,加水至刻度,摇匀,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药典二部,2065433
5.9解热镇痛药。
5.10储存和密封保存。
5.11制剂(1)对乙酰氨基酚片?(2)对乙酰氨基酚咀嚼片?(3)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④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5)扑热息痛栓剂(6)扑热息痛胶囊?(7)扑热息痛颗粒(8)扑热息痛滴剂?(9)对乙酰氨基酚凝胶
5.12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
6扑热息痛说明书6.1药品名称扑热息痛
6.2英文名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Fortolin、Panodol、Snaplets、Sufferin、Tylenol。
6.3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的别称;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百福宁;比利通;泰诺;日立青;一滴清澈;退热网;赛林安;泰诺止痛片;雅思达;斯内普;对乙酰氨基酚
6.4神经系统药物分类>:镇痛-解热
6.5剂型1。平板:0.1g,0.3g,0.5g;
2.咀嚼片(百肤宁咀嚼片):160mg;;
3.隔膜:160mg;;
4.控释片:650mg;
5.颗粒:160mg;;
6.泡腾颗粒:0.1g,0.5g;
7.口服液:32m g/ml;;
8.滴剂:100毫克(1毫升);
9.糖浆:50毫克(1毫升);
10.安佳热糖浆:24mg(1ml);
11.小儿退热栓:125mg,300mg。
12.复方制剂:(1)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0.126g,阿司匹林0.23g,0.03g咖啡因;(2)百肤宁片(薄膜衣片):0.5g;(3)沙立东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250mg,异丙托铵150mg,咖啡因50mg。
6.6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理作用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是非那西丁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其镇痛机制不是很清楚,可能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合成(包括前列腺素合酶)和阻断痛觉神经末梢冲动而产生镇痛作用。其阻断痛觉神经末梢冲动的作用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使痛觉感受器敏感的物质(如血清素、缓激肽等)的合成有关。).对乙酰氨基酚通过影响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起解热作用,可能与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有关。对乙酰氨基酚解热作用强,与阿司匹林相似,持续时间长,但镇痛抗炎作用弱,低剂量对风湿病无效。这是因为对乙酰氨基酚对背侧丘脑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外周丘脑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的抑制作用较弱。因此,对乙酰氨基酚不能代替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各种类型的关节炎,但可用于对阿司匹林过敏、不耐受或不适合阿司匹林的病例,如水痘、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包括抗凝治疗),以及消化性溃疡和胃炎。应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进行治疗,必要时应使用其他疗法来缓解疼痛或发烧的原因。阿司匹林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有预防白内障的保护作用。
6.7对乙酰氨基酚的药代动力学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在体液中分布均匀,口服后0.5 ~ 2小时达到峰值,作用持续3 ~ 4小时。其中约25%与血浆蛋白结合,但少量(血药浓度小于60μg/ml)与蛋白结合不明显。大或毒性量对蛋白质的结合率高,可达43%。对乙酰氨基酚90% ~ 95%在肝脏代谢,约60%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其余与硫酸和半胱氨酸结合。中间代谢物对肝脏有毒性作用。T1/2为2 ~ 3小时,肝功能下降时可延长1 ~ 2倍。在老年人和新生儿中也延长,但在儿童中缩短。对乙酰氨基酚主要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形式从肾脏排出,约3%在24小时内以原形随尿液排出。正常情况下,谷胱甘肽可以在肝脏结合解毒。当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时,谷胱甘肽储存耗尽,这种代谢产物与肝细胞大分子结合,从而引起肝脏坏死。
6.8对乙酰氨基酚1的适应症。用于治疗感冒和发烧。
2.关节痛、神经痛、头痛、偏头痛、癌痛和术后镇痛。
3.特别适用于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耐受的患者,如血友病、出血性疾病、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消化性溃疡、胃炎等。
6.9对乙酰氨基酚1的禁忌症。对乙酰氨基酚过敏的人禁用。
2.新生儿禁用。
6.10注意事项1。(1)肝病或病毒性肝炎:对乙酰氨基酚有增加肝毒性的风险,因此患肝病时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2)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偶尔使用,但若长期大量使用,有增加肾毒性的危险。(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应严格控制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4)酗酒者。(5)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已有报道此类患者对乙酰氨基酚溶血。(6)孕妇。
2.药物对儿童的影响:3岁以下儿童和新生儿由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应避免使用药物。
3.药物对妊娠的影响:对乙酰氨基酚可以通过胎盘,所以孕妇在使用时要考虑对胎儿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4.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1)血糖测定: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测定时,可得到假低值,而用己糖激酶/6-磷酸脱氢酶法测定时,则无影响。(2)血清尿酸的测定:用磷钨酸法可得伪高值。(3)尿5-羟基吲哚乙酸(5-HIAA)的测定:用亚硝基邻苯二酚试剂进行定性筛查试验时,可得到假阳性结果,不影响定量试验。(4)肝功能检查:大剂量(8 ~ 10g以上)或小剂量长期(每日3 ~ 5g以上)使用,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胆红素浓度、血清乳酸脱氢酶浓度、血清转氨酶均可升高。(5)使用YSI葡萄糖分析仪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5.用药前后应检查或监测的项目:用药前应检查肝肾功能,长期大剂量者应定期检查(包括血象、肝肾功能等。).
6.用药过量的反应:(1)用药过量(包括中毒剂量)时,可迅速出现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痛或胃痉挛、腹泻、厌恶进食、多汗等症状,并持续24小时。1 ~ 4天内可出现腹痛、肝肿大压痛、转氨酶升高、黄疸。第4 ~ 6天可出现明显的肝衰竭(暴发性肝衰竭),表现为肝性脑病(精神障碍、意识障碍、躁动、嗜睡)、扑翼震颤、惊厥、呼吸抑制、昏迷等脑水肿症状,以及凝血障碍、消化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低血糖、酸中毒、心律失常、循环衰竭、肾小管坏死甚至死亡。(2)部分患者表现不典型,仅有腹痛、代谢性酸中毒或昏迷、过度通气和呼吸抑制。大约12%的用药过量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伴有肝功能衰竭。(3)已有用药过量引起心肌损害的报道。
7.过度治疗:(1)催吐洗胃减少药物吸收。洗胃后用药用炭吸收耳内药物,但要注意药用炭也会影响口服乙酰半胱氨酸的吸收和疗效。(2)乙酰半胱氨酸应尽早使用,超剂量后10 ~ 12h内使用最有效。开始口服140mg/kg,以后每4小时1次,剂量为70mg/kg,共17次;病情严重时,可将药物溶于20毫升5%葡萄糖注射液中口服。(3)如果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后24小时内不能使用乙酰半胱氨酸,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可能有利于从血液循环中清除对乙酰氨基酚,但这种治疗对防止其肝毒性的作用尚不清楚。(4)监测对乙酰氨基酚的血浆浓度应在用药过量后至少4小时进行,过早测定无助于可靠地评估潜在的肝毒性。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胆红素定量,每24小时应测1次,至少持续96小时。如果在96h内没有异常测试值,则没有必要再次检查。肾功能和心功能检查取决于临床需要。(5)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血糖,补充维生素K11(如凝血酶原时间比大于1.5)或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和浓缩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时间比大于3.0)。
6.11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1。对乙酰氨基酚的胃肠作用较小,短期服用不会引起消化道出血。然而,已经报告了几例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毒性,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和肝坏死。酗酒可能会加重肝毒性。
2.泌尿系统:长期大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引起肾病,包括肾坏死性肾衰竭,尤其是肾功能低下、肾绞痛或急性肾衰竭(少尿、尿毒症)患者。肾功能衰竭也可能继发于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3.血液系统:罕见的血液不良反应,偶见血小板减少(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报告。其他罕见的血液不良反应包括溶血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全血细胞减少症、浆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阿司匹林相比,对乙酰氨基酚对出血时间和血小板聚集时间影响不大。
4.内分泌/代谢:国外动物实验发现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可抑制甲状腺功能和* * *生成,但其临床关系尚不确定。国外有低体温的报道,也有用药过量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的报道。中毒剂量可导致低磷血症和低血糖症,也有过短暂高血糖的报告。
5.皮肤:可出现荨麻疹、固定性药疹和偶有瘙痒性皮炎。国外有血管性紫癜、急性全身疱疹性脓疱病、斑丘疹病的报道。罕见的中毒性表皮坏死和溶解。
6.骨骼肌:国外有扑热息痛引起横纹肌溶解的报道。
7.过敏反应很少见。
8.没有致癌作用的报告。
6.12对乙酰氨基酚的用法用量1.0.5 ~ 1.0g,每日3 ~ 4次。
2.儿童用量:6 ~ 12岁,每次口服0.25~0.5g,每日3 ~ 4次。6岁以下儿童请勿使用。
3.大人小孩也可以用栓剂。
6.13药物相互作用1。对乙酰氨基酚可抑制硝基香豆素乙酸酯的代谢或干扰血凝块的形成,从而增强硝基香豆素乙酸酯的抗凝作用。
2.对乙酰氨基酚可抑制华法林的代谢或阻碍血凝块收缩因子的形成,从而增加华法林引起出血的风险。
3.当二氟尼柳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时,对乙酰氨基酚的血浆浓度增加约50%,据报道会引起肝毒性。二氟尼柳的血浆浓度保持不变。
4.非诺多泮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可使非诺多泮的血药浓度增加30%(短期使用)和70%(长期使用);非诺多泮的AUC增加了50%(短期使用)和66%(长期使用)。非诺多泮代谢物含量和AUC降低。短期联合用药临床无不良反应报道。
5.甲基吡啶酮可以抑制对乙酰氨基酚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形成,从而增加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风险。
6.当磺胺吡隆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时,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增加,其对肝脏的毒性也增加。
7.对乙酰氨基酚可促进拉莫三嗪从血液中清除,因此降低了拉莫三嗪的疗效。
8.苯妥英钠和苯妥英钠可增加对乙酰氨基酚在肝脏的代谢,降低对乙酰氨基酚的疗效,增加肝毒性。
9.对乙酰氨基酚降低谷胱甘肽,白消安通过与谷胱甘肽结合排出体外,所以两者合用时,白消安的肾脏清除率降低。
10.脲嗪是一种肝酶诱导剂。与对乙酰氨基酚大剂量、频繁使用时,可加强对乙酰氨基酚代谢,增加肝毒性产物。
11.鞘氨醇可减少对乙酰氨基酚的吸收,削弱对乙酰氨基酚的治疗作用。
12.替扎尼定(肌肉松弛药)口服时可延迟对乙酰氨基酚的达峰时间,但其临床意义不明。
13.异烟肼可增加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
14.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会改变氯霉素的药代动力学(具体影响报道不一)。当它们一起使用时,可能会增加氯霉素的毒性,导致呕吐、低血压和体温过低。
15.与抗病毒药物齐多夫定合用时,两药可降低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作用,降低清除率,从而增加毒性,应避免同时应用。
16.抗酸剂能显著延迟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但对对乙酰氨基酚的平均血浆峰浓度、最大血浆峰浓度和半衰期无影响。
17.佐米曲普坦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后,前者血药浓度略有升高,但无临床意义。
18.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会增加炔雌醇的血浆浓度,而口服避孕药可以降低对乙酰氨基酚。
19.长期大量与阿司匹林、其他水杨酸盐制剂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合用(如年累计剂量达1000g,可明显增加对肾脏的毒性(包括肾坏死、肾和膀胱肿瘤等。).
20.对乙酰氨基酚与降压药(如阿替洛尔)合用时,降压效果无明显变化。
21.长期酗酒者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比非酗酒者有更大的肝毒性,导致对乙酰氨基酚的毒性代谢产物更多。
22.食物可以减缓对乙酰氨基酚的吸收,降低其峰值浓度。
人体表面积计算器身体质量指数指数的计算和评估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正常体重增加用药安全分类(FDA)五行和八字成人血压评估体温水平评估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转换基础代谢率计算钠补充计算器铁补充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快速检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快速检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酒精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现在算!
6.14专家点评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作用强但抗炎抗风湿作用弱。其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镇痛作用弱于阿司匹林。对胃肠道和血小板及凝血机制影响不大。临床上有多种复方制剂,广泛用于解热镇痛治疗。
7扑热息痛中毒扑热息痛(扑热息痛)是非纳西丁的活性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对血小板和凝血机制无影响。该药口服后0.5 ~ 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5% ~ 50%。大量摄入后可延迟至4小时,90%由肝脏代谢,12h提示肝性脑病的可能。该药常用剂量为0.3 ~ 0.6g/次,2 ~ 3次/d,成人中毒剂量为7.5g,致死剂量为5 ~ 20g,中毒血浓度为15mg/dl,致死血浓度为150mg/dl。儿童中毒剂量为1.50 mg/kg。主要损害肝脏,肾脏和血液系统有变化,偶见过敏反应。[2]
7.1临床表现[2]
1.不良反应?少,恶心、呕吐、出汗、腹痛、面色苍白,偶见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过敏反应,偶见荨麻疹、皮炎、支气管痉挛。
2.急性中毒?主要造成肝、肾损害。
(1)肝损害: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右上腹压痛、黄疸、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严重者可导致肝性脑病、精神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2)肾损害:蛋白尿、管状尿、血尿、少尿、无尿等。
3.实验室检查
(1)检测血浆中药物浓度有助于确诊和判断预后。
(2)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
7.2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治疗要点有[3]:
1.呕吐过多,用0.45%生理盐水洗胃,硫酸镁导泻。
2.涂抹解毒剂乙酰半胱氨酸140mg/kg,溶于300ml 5%葡萄糖溶液中,然后每4小时使用70mg/kg,直至72小时。
3.早期、短期和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
4.根据肝肾损害的严重程度,可采用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换血等方法清除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