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优美。好的散文应该是诗,创造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意和境两大类,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感受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要有精美的画面,给读者独特的美感,赏心悦目。《醉翁亭记》的思想含义是一个“乐”字,是“醉”中的乐,像一条彩色的线,把各种画面连接起来。以及“醉翁之意不在酒”“关心山河”。沉湎于树木和山川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散文的构思就像是立了一个笔记本,作者根据这个“意”写出一个美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和谐。作者从这些方面描述了散文的境界。
一、山川之美。在作者的笔下,醉翁亭的远方是一幅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但作者并不是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在一起,既美观又多样。“壮美”的崀山,风景如画,蜿蜒苍翠。群山为背景,四周是春天。沈林路蜿蜒,泉流蜿蜒,故“泉上有亭翼”这里依山傍水,展现了山泉的清澈,而亭台楼阁坐落在泉边,别有一番风景。这样,没有山,酝酿的春天就不美;没有春天,青山是寂寞的。没有亭子,山泉黯然失色;有了泉水,亭台楼阁更有趣。山泉相依,泉亭相映。在一幅画中,有各种各样的风景和亭台楼阁,它们反映了色彩,形成了一种诗意的美丽境界。
二、早晚变化之美。作者写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美景。“旭日东升,林中花开,云归洞,变化明,山中早晚也”。东山上,太阳直射大地。郁郁葱葱的森林原本笼罩在薄纱般的雾气中,但阳光照射后,雾气消失了,呈现出清新的绿色。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暮色四合,岩洞一片漆黑。作者生动地描写了早晚不同的景色。因为早晚不同,作者笔下的基调和氛围也不同。早上,有一种安静、清新的气息,晚上,有一种阴暗的影像,一种朦胧的氛围。作者对风景变化的观察深入细致,笔法如丝,根据不同的场景写出不同的境界。
第三,四季的变化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还以醉翁亭为中心将笔墨进一步展开,描写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香为香,美木为阴,风霜为贵,水落石出,四时也在山中”,确实是传神之笔。作者还是精心挑选了最有特色的风景来描述这里。芳草在生长,芬芳就是春天;挺拔的树木和繁茂的枝叶是夏日的风景;风萧瑟,霜降铺路秋;水稀石枯,草木凋零。随着四季的变换,景色不同,各有各的境界。有四个板块,变化着,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四个板块同时对着干,春色如海对着秋寒;郁郁葱葱的夏季衬托出寒冷的冬季景色。
第四,动静对比之美。对散文山水画有什么兴趣?一样的风景,一样的笔,一样的情态。!欧阳修在这篇杂文中始终关注事物的动态和静态变化。先说景与景的动静对比。雄伟的狼山是静态的,汩汩的泉水是动态的,山色葱郁悦目,春声优美,相映成趣。“林子阴阴的,唱上唱下”,树的寂静与鸟的鸣叫形成对比,相得益彰。先说景物和人物的动静对比。“山中日暮,人物散,客顺。”斜阳歇在山顶是它的安静,身影移开,纷纷回归黄昏是它的运动。静态的风景和动态的人相映成趣。最后是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败者鸣于途中,行者歇于树上”,有唱有歇,有动有静。“坐起来吵闹的人,所有的客人都高兴。白发白了,中者太醉。”与宾客的喧闹动静,太守谦让的沉默形成对比,充满了生活气息。由于作者多方面的比较,散文的意境生动传神,将风景、水色、人情、醉酒融于一画,各有所情。
结构精致。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也不是无关紧要。要与神同散,散而不乱。醉翁亭的巧妙结构值得认真研究。
金线和珠饰。《醉翁亭记》看似散乱,却一点也不凌乱,虽然有时山披布,有时水流入框,有时人情跃然纸上。第一个原因是作者手里有一根金线。这条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和醉酒中的“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开头、传承、转化、组合,都是由作者主观感受和经历的起伏所主导的。写山川,是表达“必胜之心”的喜悦;写游客无尽的旅途,是为了表现人情的喜悦;写酿酒泉为酒,摆席野菜纵横花,是“宴饮之乐”的表现;写歌,在林中飞翔,是为了表现“鸟之乐”,也是为了表现太守自恋的“游之乐”。我对每件事都很开心,我也很享受。全文因景而喜,因喜而抒情。这样,文笔一路写下来,并不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碎片,而是一个个统一的整体,就像金线穿千珠玉,聚光镜收千缕阳光。正是因为有了一个焦点,有了一个主骨架,文笔的分散才会转化为特色,才显得从容平衡。越分散,散文的血肉就越丰富,散文的生命力就越增加,散文的内容就越增强。
曲径通幽。《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转处有亭。”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短文的结构特点是恰当的。作者对凌晨四点的不同场景和丰富多彩的风景的书写可谓匠心独运,煞费苦心。作者写醉翁亭的位置花了很多心思。他没有直接说,而是曲折地写了出来。文章开头铺了五层笔墨,“全是楚周围的山”,一层;“西南群峰”,第一层;深秀“郎”,一楼;潺潺泉水,一楼;“有亭有翼”,一楼。五层笔墨并不是均衡平分的,而是一层一层的烘焙染色,一步一步的。先用大镜头,长镜头,再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凹凸不平,直,九折。先用一张速写写出滁州的山景,淋漓尽致。下一个字“你”,文章重叠,带出“西南群峰”。加上另一个“王”字,视线就集中了。用了视觉之后,再用听觉,“水声汩汩”,于是泉水酝酿成画。随后,随着“回”字和“转”字,醉翁亭映入眼帘,进入卷轴。用笔的时候,作者仿佛在野外狩猎,逐渐圈出一个小区域。这既让人知道醉翁亭在哪里,又通过层层对比凸显其美。这种描述使得这个展馆与众不同;有了这样一支笔,“文笔”非同凡响。再比如在文章的最后,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作者还用了分层的笔法。用鸟的欢乐来对比大家的欢乐,再用大家的欢乐来对比太守的欢乐。就这样,太守的喜悦在无数次的对比中被推上顶峰,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优越。
好好回应。前有伏笔,后有定夺;醉翁亭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是开头藏墨,结尾显隙。文章开头写道:“名字是谁?太守称自己。”但太守也是“谁的名字”?临时压桌子,埋种子,催人读书。直到文章最后他才说:“太守是谁?涪陵欧阳修也。”从头到尾播放拍照的效果。再比如《太守乐》与《山河之乐》相呼应,音乐来源于山河,所以太守乐有依据。“白发苍苍,颓然,太守醉”照顾“太守与客来此饮酒,少饮而醉,年至最高”。年事已高,且风光旖旎,太守醉。再比如“夕阳在山,人散了”,因为季节晚了,正好照顾到了上面说的“黄昏归来”,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和照顾,会使文章内部结构清晰,严谨细致,无懈可击。
出色的语言。醉翁亭的语言很有特色,风格优美,用词简练,音节铿锵,堪称完美,兼具画面美和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文中所倡导的“喝醉不是为了酒”和“追根究底”的思想,被同时代和后世的作家所沿用。比如苏轼在名篇《红墙赋》中写秋冬之交江面上的景色时,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这个词。而且由于作者用词巧妙,概括广泛,“醉翁之意不在酒”,“追根问底”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其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语言简练,晶莹通顺。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的结果,精辟地捕捉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比如写早晨和黄昏的区别,可以用短短两句话来概括:“日出时,林中花开,云归洞。”森林,岩石,清晨的空气,暮色,都是山里常见的东西,我可以写写,剪剪风景。同时,“楚”与“开”是隶属关系,“开”是“楚”的后果。“规”与“训”是相通的,“规”是“训”的前提。动词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幻的山景变得逼真而迫在眉睫。再比如四季的风景。作者独特地捕捉了具有季节特征的典型场景,春天的“香”,夏天的“繁”,秋天的“洁”,冬天的“水”,都被精确地熨平了。再比如“树阴上下唱”。第一句用颜色写,第二句用声音传,声音既有颜色又有色彩。有几个角色会表现出暮光之城的场景。再比如“有翼亭”。只是一个比喻,亭子的形状和风格画得像鸟儿展开翅膀在空中飞翔。
《醉翁亭记》还留下了推敲句子,被人传诵的文学故事。宋代著名学者朱写道:“欧公(据:指欧阳修)也多是对美人的修正。有人买了他的《醉亭序》草稿。起初他说“滁州周围都是山”,那里有几个十字。后来改了,只用‘楚周围,楚都是山’四个字。”(《斋藤优子体裁全集》第139卷)把文字中的水分过滤酝酿,把语言容量集中起来,说清楚,所有的文字都能听懂,一个字足以胜过千言万语,达到精工细作的目的。
第三,醉翁亭语悠扬。全文几乎都以“叶”结尾,始终贯穿始终,没有赘述之弊,却有着吟叹之韵。虽是散文,却借鉴了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散而有整体,变化多端。他安排了许多对句,使句子结构在排列顺序上稳定。
有成双成对的简单句,如“日出林中花”“云归洞”;“野香馥郁”与“美木复阴”相对。
成双成对,有“鱼近溪,溪深鱼肥”和“酿春酒,春香酒瓶装”两句。
作者虽然受到了骈文的影响,但并没有吃掉它,而是创造了它,融化到了笔底,变得自然。不做作,不做作。这样读起来感觉舌头很顺滑;听着听着,感觉清晰明了,有节奏感和音乐的美感。
欧阳修在北宋文学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浮华难登的文学潮流,建立了清新秀丽、刚健委婉的文学风格。这种“醉亭”是他的文学所提倡的最好的艺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