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想法包括: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以仁爱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之“序”,是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部分。
(3)提倡德治,反对暴政和任意刑罚,统治者要珍惜人民的力量,取信于民,自律于己。
④主张逐步完善,认为制度是在盈亏中不断变化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的。
⑤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诚实谦虚、勤复习等教育思想。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
孟子
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民贵于君”的思想。他主张“政当得民”,反对暴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性本善,善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品质。在中国封建社会,孟子的“子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荀子
他有唯物主义思想,认为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它来造福人类。
老子
春秋末期,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他认为世间万物的本源是“道”,道是一种没有形状、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老子的学说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思想,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有无、有难、有高有低、有贵贱、有刚有柔,说明对立的事物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用严刑峻法,对后世的政治影响很大。
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薄富贵,痛恨“谁偷钩谁受罚,谁偷国谁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墨子
战国初期的鲁国人。他的思想代表了普通人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互不侵犯”、“尚贤”。兼爱就是爱每一个人,不考虑“君臣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异。“非进攻型”反战主要是反对当时的非正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过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任人唯亲。
韩非
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会超越古代。人们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老的传统。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的臣民。除了君主的意外,无论高低贵贱,都受到法律的约束。这种思想对于战国大变革时期反对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斗争具有积极意义。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