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太平洋环流
北太平洋环流由北赤道流、黑潮、北太平洋流和加利福尼亚流组成,其环流型为顺时针(如图6-1)。北太平洋的海底地形如图6-2所示,从东部2500米的水深到西部近6000米的水深,总体上东高西低。
图6-1北太平洋环流示意图
1-北赤道流;2-黑潮;3-北太平洋海流;4-加州海流;5.阿拉斯加洋流;6-亲潮;7-北太平洋环流
组成北太平洋环流的主要海流——黑潮和北太平洋海流——是位于北半球最大强中纬度力带的海水在最大强中纬度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变化的结果。
海岸和海底地形对洋流的影响也是形成北太平洋环流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些因素在没有最大中纬度力的情况下是不会体现出来的。
广阔的北太平洋提供了巨大的海水质量,因此它形成的最大强中纬度力大于其他海域。在东北强中纬度力的作用下,除了一部分海水因强中纬度力的转向而转向东南外,另一部分海水会受海岸影响向不同方向移动。
2.南太平洋环流
南太平洋环流由南赤道流、东澳大利亚流、南太平洋西风漂流流和秘鲁流组成,其环流型为逆时针(图6-3)。
与北太平洋环流相对应,环流的主要成分——西风漂流和秘鲁海流——是位于南半球最强中纬度力作用区的海水在最强中纬度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变化的结果。
图6-2北太平洋A-B剖面海底地形线(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
图6-3南太平洋环流示意图
1-南赤道流;2-澳大利亚东部海流;3-南太平洋西风漂流;4-秘鲁海流;5-南太平洋环流
当然,海岸和海底地形对洋流的影响也是形成南太平洋环流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些因素在没有最大中纬度力的情况下是不会体现出来的。
同样,广阔的南太平洋提供了巨大的海水质量。当东北强中纬度力作用下的海水转向东南时,一部分会转向形成东南流,另一部分会受海岸影响向北移动。
3.大西洋环流
大西洋环流包括北大西洋海流和南大西洋海流(除非另有说明,本书提到的海流均指表层海流)。如图6-4所示,北大西洋环流由北赤道流、圭亚那流、海湾流、北大西洋流和金丝雀流组成。南大西洋环流由西风漂流、本格拉海流、南赤道海流和巴西海流组成。
图6-4大西洋表层流示意图
图6-5印度洋环流示意图
位于中纬度最大作用力区的大西洋是南北大西洋环流形成的海区,它们的主要海流——西风漂流和本格拉海流、墨西哥湾流和北大西洋环流——都是中纬度最大作用力的结果。
一般来说,南北对应的两个海洋环流的主海流是相互平行的,主海流的走向与子午线有一个斜角,这是最大中纬度力的特征。
4.印度洋环流
与太平洋和大西洋相比,印度洋只有阿曼湾以外的北半球有较强的中纬度势力。因此,与太平洋环流和大西洋环流不同,印度洋环流在北半球有两个环流系统,在南半球只有一个强中纬度势力的环流系统。由于阿曼湾的规模和演绎海域面积远小于太平洋和大西洋,北半球中纬度强作用力形成的环流很小(见图6-5中的B)。
印度洋东西向海底地形图如图6-6所示,总体呈现西高东低,水深4000~5000m m,马达加斯加岛分出了向南的海流。
图6-6印度洋向阳海底地形剖面图(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印度洋环流中的西风漂流和西澳大利亚海流的作用力和运动与南太平洋环流和南大西洋环流中的主海流相似,可以参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