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小名就是小时候的名字,或者是吃奶的时候叫的名字,一直带到成年。有的人入学前记不住学名或真名,一直用昵称;有的入学前就有绰号和真名,但很少用真名;有的以绰号为名,加上姓氏,成为正式学名;有些学名是由童年名转化而来的;有的先有学名或真名,再由此衍生出绰号。
2.昵称的共同特征
昵称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比如对他们直呼其名,不用姓,相对简单。不使用户籍或其他正式登记的名称,只作为称谓;小时候用的多,长大后改名学名等。但是,在不同的地区,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昵称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1)北京人喜欢在昵称里用“小”字,后面加“子”字,或者用孩子的发音,如“、”、“小豆子”、“小婷子”等。
(2)有些人喜欢用叠字,如“峰峰”、“旺旺”、“沙沙”、“红红”等。重名的习惯在北方随处可见。这是因为在普通话中,叠字通常表示爱、小或与众不同,而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
(3)岭南地区的人喜欢以“阿”字开头取绰号,一般只在其后用一个字,如“阿强”、“阿珍”、“阿明”等。这篇文章来自Naming.com。
(4)山西人喜欢用“丑”做绰号,如“大丑”、“二丑”、“丑蛋”。
(5)湖南人喜欢用伢子给男生起外号,比如春伢子、山伢子,而用排名给女生起外号,比如大姐、二姐。
(6)绍兴地区多以孩子出生时的体重作为别称,如鲁迅在小说《风波》中所写的人物“九斤老太”和“六斤”。
(7)信仰各种宗教的人的绰号往往受到宗教的影响。比如南朝佛教盛行,梁武帝萧炎的外号就叫阿连。
(8)古代有喜欢用“奴”、“哥”、“郎”等字作谥号的人,如晋代首富石崇,谥号为齐奴。南朝武帝建立,原谥号送奴。大诗人李白有个儿子,外号叫女,真有李白诗歌的韵味。
巧妙选择昵称
在取绰号的方法上,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相互影响,古今地方大同小异。昵称的选择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都随处可见。我们简单介绍几种:文章来源于命名网。
(1)生日命名。
这是一种根据生日或出生年份和生肖的特征取绰号的方法。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元春出生在大年初一,所以他取了个绰号叫袁春。在古代,女性一般没有大名,只有娘家姓,也就是小名。“袁春”是袁菲的昵称。再比如革命烈士柔石,属虎,外号龟山虎。老舍出生在腊月二十三,民间给她过新年。
(2)吉利命名。
带有祈福消灾内容的绰号很常见,主要有健康、长寿、发财、吉祥等,如百岁老人、庄、阿福、法仔等。《红楼梦》里,刘奶奶给凤姐的女儿取名,也是求福避祸的意思。
在农村,很多人认为人死是因为鬼王派来的鬼子把他们勾上了,所以绰号往往有“守”的意思,他们用锁、杠之类的东西作为符号,如“锁闩”、“大闩闩”、“二闩”、“三闩”、“铁闩”。
(3)排八字得名。
按照孩子的排名取外号是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比如小二、小三、墨妹(谁最年轻)只用排名。还有排名后加正字法的《大涮儿》、《二石》、《三冷子》。
这种八字命名法自古就有。唐代的舞剑演员公孙大娘,清代的女子吕四娘,壮族的歌唱家刘三姐,以及《水浒传》中的阮小二、阮小五、阮都很有名,其他如熊二、周三、刘十二等名字更是比比皆是。这些名字其实都是没有姓氏的昵称。
(4)绰号以八字命名。
很多家长都很爱惜孩子,所以给孩子起了一个很亲切的外号,比如在某些词语前加上“小”,比如小华、小兰、小华、小玲、小羊、小牛、小芳、小秀等。这些绰号有的后来直接用作自己的真名或学名,成为张晓岚、李小华、赵晓玲、朱晓阳等。
再比如,在某些词后加上“子”作为昵称,如、铁子、、小花子等。这些绰号也可能深化为学名、真名,如赵主、李铁、张澜、王华;或者赵铁柱、张玉兰、王玉华等等。中国著名篮球运动员穆就是一个例子。
还有一些用词比较重的昵称,比如晶晶、雷蕾、芳芳、圆圆、杨洋、萍萍、双双。
(5)又丑又贱的人物被点名。
这样的绰号有大驴子、狗儿子等。用便宜的东西给孩子起外号的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认为有便宜名字的孩子容易养活,不容易生病惹祸。
相传北宋欧阳修自诩为儒家。然而,他的一个孩子被昵称为奥格斯。曾经有人问:“你不喜欢佛教,为什么给孩子起这么个名字?”欧阳修说:
“当人们希望他们的孩子易于抚养时,他们通常会取一个基名。奥格斯就像一只猫和一只狗。”欧阳修这样说,暗示佛教像猫狗一样,是诡辩,是自圆其说。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6)期望八字名字。
一些父母渴望看到他们的孩子变得富裕,即使是在昵称里。比如中国国歌的作词人田汉,还有他的外号和儿子,父母都希望他长大后善良、富裕、富足。革命烈士彭湃,绰号田泉;当代画家丰子恺,别号于次。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对孩子健康长寿的关心,已经转向了对孩子前途命运的关心,所以近年来,这样的昵称也逐渐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