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和标准
我平时和朋友开玩笑说,辩手是不是初学者,要看他会不会说两个字,一个是偷换概念,一个是比较标准。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也客观反映了概念和标准对于初学者的重要性。接受过一点辩论训练的同学都知道,在开场陈述的开头,首先要“从头说清楚”来定义概念,然后公式一般会说“一场比较辩论需要一个比较标准”,但大多数辩手可能都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概念和标准有什么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概念和标准是辩论的基础。对于一场辩论的正反双方,他们对辩论的概念定义不同的可能性接近70%,对比较的标准定义不同的可能性接近30%。概念和标准是一样的,这个还可以争论,至少我没见过。我们习惯把概念和标准的定义称为论证的前提。通过我刚才的介绍,你会明白,在大多数辩论中,他们吵得很开心,基本上是因为前提不同,很少有把自己的前提推到自己的结论上的错误。(后面我会解释)所谓反驳的基本原理是,取其自身前提却用对方逻辑推导出谬误。进而证明对方的逻辑是荒谬的。其实荒谬的不是对方的逻辑,而是双方前提的不同。高手深谙此道,攻防自如,而新手进攻艰难,防守更是乏善可陈。既然概念和标准如此重要,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要急着定义概念和标准了。如果概念也可以通过查字典来寻求一个相对客观的统一,那么标准的制定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主观的选择,选择的原则很简单,就是有利与合理的统一。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一个辩论题目“学生参与辩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那么双方可能都有这样一个标准:赞成者认为利弊标准应该是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反对者认为利弊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双方的标准对我们自己的讨论是有益的,是合理的。如果反对的一方把标准定义为是否有利于学生口才的训练,那么当然也有利于讨论,但合理性会大打折扣。正是因为双方界定的标准总是尽可能有利于自己的讨论,所以基于对方的标准,对方的讨论往往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一个聪明的反驳者此时不应该关注对方论述的逻辑推演,而应该攻击对方标准的合理性,或者用自己的标准代替对方的标准。相反,作为防守方,防守的重点是誓死捍卫自己的标准,通过详细的讨论告诉大家,自己的标准是合理的。
2、组织和层次
第一次让孩子写论点,总会有千千万万的不满。其实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杂乱无章,一个是缺乏层次。这一章主要是关于演讲的结构。新手写的论点总是一大堆东西,理论夹杂着例子,例子后面穿插着评论。总之看着很纠结,所以作为一个学长或者教练,一般都会让新手看一些经典的论点,看看别人论点的格式。初学者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不是所有的论点都是一样的吗?其实这是一种需要。
我们观看奥运会田径比赛。无论是哪个项目,运动员采用的姿势往往非常接近。为什么?是因为长期的经验告诉他们,这种姿势最有利于创造好成绩。同理,呈现的“标准化”也是为了达到最佳的信息传递效果,最大程度地保证秩序和层次。呈现结构一般包括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所谓横向结构,是指各论点之间的平行关系,从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来考虑。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个误解。有些初学者会把“从个人的角度,从国家的角度,从全人类的角度”这种结构误认为是纵向结构,但它仍然是横向结构。
所谓纵向结构,是指子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的比较广泛。最经典的案例是胡渐彪的总结性声明:金钱不是万恶之源。同时,这个结构,
这也是我最喜欢和最常用的论点结构。
初学者和大型重要比赛往往选择横式结构,因为横式结构操作简单,观众容易理解,但缺陷是难以体现论点的深度。相比之下,垂直结构对辩手的能力要求更高,尤其是对陈述者的陈述能力。把不同的逻辑层次解释清楚并不容易,但纵向结构确实更能体现论证的思维深度。建议新手可以多使用横向结构,有足够的经验后可以多尝试纵向结构。
3.事实和雄辩
高中的时候,总听到一句无敌的话,事实胜于雄辩。当时虽然不知道怎么反驳,但隐约觉得很奇怪。如果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为什么要争论?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辩论打得越多,你越会明白,几乎没有什么观点是真正可以直接论证的。事实最多只能作为证据,不可能成为论证本身的主体。现在很多新辩手很喜欢举例,也很怕对方举例。说到底,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案件和结论之间还有很大的逻辑空间,不仅是案件,还有理论。恐怕所有的高中辩手都会用马克思的内因来确定外因,从而讨论自律比他律更重要,但问题是马克思的父亲有没有说过内因比外因更重要?为什么A决定B的时候A比B更重要?高中比赛很少听到这样的质疑。其实我们要注意的不是那个理论的结论,而是他的结论的推理思维,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作为辩护人,也可以从理论研究条件与当时实际条件的差异入手,破解对方理论论证的攻势。从案例论据来看,一般包括数据和新闻事件等。首先,新闻事件不能起到比较的作用。他们最多能说明优劣,自己不能比较优劣。
数据有时候是可以比较的,但是数据的问题是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数据采集样本,处理方法等。比如有一场关于央视春晚好不好的争论,正面引用了央视春晚收视率高的数据。负面的一方马上指出,这个收视率的计算方法是不科学的,只要该频道还停留在春晚节目,哪怕是春晚的一个收视点,这样的反驳也会非常有力和出彩。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喜欢用理论或事实论据来讨论。同样的例子,两边都是平等的。聪明的辩手往往可以利用对方的论据来反驳自己的观点,所以在使用各种例子时请谨慎,同时也要注意使用对方例子的方法和技巧。
4、承认与否认
每次谈到这个话题,我总是从高中的一件趣闻说起。据说高中辩论的时候,有个同学一时激动,说立场反了。他说利大于弊,全场震惊。结果对方更加激动了。他站起来说,不行,对方据理力争。。。观众晕倒了。。。
大家都知道辩论是要反驳对方的观点,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为什么要反驳对方,所以会出现为了反驳而反驳,为了否定而否定的问题。其实反驳的目的就是反过来证明对方的观点。我们看到很多专家之间的交锋,看似是个例,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往往是在用自己的逻辑体系来反驳对方的逻辑体系。只有这样,系统化的对抗才能擦出真正的火花,所以我一直主张,不反映对方论点逻辑的问题可以不回答,反映对方论点逻辑的问题要用反映我们自己论点逻辑的方式回答。
在实战过程中,尤其是攻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方对所有的问题都不认同或者极力回避的情况。这当然是非常安全的做法,有些教练会警告辩手千万不要承认对方的问题。这种做法对初学者有很强的操作优势,但对辩手的长远发展不利。我觉得辩手不可能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从我自己在23场辩论中作为辩手的经历来看,攻击辩手
设计攻守问题,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一开始就不杀。我们一般会先问几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然后不自觉地试图偷换一个概念或者模糊一个逻辑关系,给回答者一种矛盾的感觉,从而从中渔利。一般前几次使用的效果会不错。在我和一个对手交手几次后,当对方发现我的攻防习惯时,我的攻防效果会大打折扣,这也反过来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所谓的牢不可破的攻防陷阱,而打破攻防陷阱的最好办法不是一味的否定问题,而是找出偷换概念或者模糊逻辑的关键点并抓住它。要做到这一点,有一点当然是经验。其次,我非常熟悉自己的论点,以及自己的论点和对方的论点之间的根本矛盾。从我自己的答辩经验来看,只要知道对方提问时的意图,就没有牢不可破的道理。然后在了解对方攻击意图的情况下,承认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并不违反直觉,看起来是一般的毕业。为什么不呢?
大家一定要记住,大多数情况下,承认常识性问题并没有错。如果对方能从你对常识性问题的回答中推断出他的结论,那说明他一定用了一些诡辩。只要抓住这个,就能大获全胜。
1.什么是辩论赛?
有人说辩论是口才的展示,有人说辩论是为真理而辩。我个人认为,辩论既没有后者那么简单,也没有后者那么沉重。我的观点是,学生辩论赛是一种训练,不仅仅是表达方式的训练,而是从获得一个问题,到收集信息,研究分析问题,最后有效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一系列训练过程。在整个辩论过程中,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连续的循环。从赛前的准备到比赛中与对手的辩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不断出现新问题,然后收集信息,然后分析判断,然后有效表达的过程。其实这样的过程也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所以所有经过正确辩论赛训练的学生,通常不仅有优秀的表达能力,还有相当高的学习能力和问题研究分析能力。
二、什么是辩论赛?
从最后一个问题可以看出,争论绝对不仅仅是谁更快或者口齿伶俐。一般认为辩论赛就是看谁对概念的定义更准确,谁的逻辑更严谨,谁的表达更生动,谁的价值更高等等。其实这些只是方法论上的说法。从根本目的来说,辩论赛其实就是“说服”。辩论赛的说服对象不是对方,而是台下的观众和评委。
事实上,正是从长期的辩论实践中我们发现,准确的概念定义、严谨的逻辑、生动的表达、更高的价值往往能更有效地说服观众和评委,所以这些成为了我们的追求目标。但需要强调的是,从根本上来说,逻辑说服和情感说服是没有区别的,只是根据不同辩手、不同团队的风格特点而各有选择。
通过以上两点的描述,我对辩论赛的核心观点是:辩论赛应该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训练项目,所以我反对一切只能用在辩论赛场上的技术。希望辩手能从辩论赛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比赛带来的酸甜苦辣,更是一笔可以受益终身的财富。
从开始接触辩论赛到现在,和很多非常擅长辩论赛的人交流过,交流过对辩论赛的感受,也交流过自己对辩论赛的看法。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大学里最不后悔的就是加入辩论队,和辩论结下不解之缘。辩论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请教,不断的接受不同的观点,所以会让我对一些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辩论真的是我的良师益友,可以让我受益无穷。
三、辩论的基本方法
知道了什么是辩论赛后,我们可以讨论如何进行。郭玉宽师兄把辩论的方法总结为四招,分别是定义、质疑逻辑、收集论据、提升价值。这也应该是一般辩论的爱好。
好心人的共识,下面一一介绍。
1,定义:讨论任何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我们在讨论什么,就像我们讨论辩论的问题,首先要明白辩论是怎么回事。一般来说,问题的界定是讨论的前提。如果讨论的双方连基本定义都不一样,那么后面的讨论就完全没有意义。事实上,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学生辩论中,双方往往。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提问者的问题。很多辩论的概念都很模糊,给了双方更多的想象空间,从而导致基本定义的不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团队会对定义想太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挑定义”。比如看了一个题为“大人不理小人”的比赛,一面说过分是小错误,错误是大错误,今天辩论的过分是原则上的小错误。这样的辩论很容易陷入诡辩的误区,这是我不提倡的。定义最基本的原则是约定俗成,也就是常识,这让我觉得很别扭。从我的感觉来说,这往往并不严谨,但似乎是一种拖累。郭玉宽师兄举了个例子,说他去一家餐厅,对服务员说:“给我一杯水。”结果服务员从厕所倒了一杯水,确实是水,但是上下文明确表示要杯子喝。
2、问逻辑:
几乎所有辩手都知道逻辑有多重要,但真正能把逻辑玩得顺的不多。一些朋友还要求辩手在训练团队时,能够在每一个句子前后进行连接。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训练,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逻辑的训练主要是两个目标,一是能够识别对方的逻辑错误,二是避免自己犯逻辑错误。这里有一些辩论新手常犯的错误。(1)缺席比较:很多辩论的模式是:A和B哪个更重要?很多新人比较“没有A会怎么样,所以A比B更重要”,其实这种类型的辩论A和B往往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对方也可以说“没有B会怎么样,所以B比A更重要”,当然这样的论证是无效的,因为从这个角度来说,A和B都是必要条件,无法比较哪个更重要。
(2)虚拟前提:比如“网上虚拟出轨是出轨的表现吗?”正方将网上虚拟出轨定义为不忠的表现。因为出轨是出轨的一种表现,网上虚拟出轨也是出轨的一种表现。但这里的网络虚拟出轨是否属于出轨是一个有待证明的问题,正面以此为论证前提犯了假前提的错误。
(3)变量不统一:有人说中国大跃进没有错。当时人们饿死是因为没有推广使用化肥,而改革开放后不是因为政策好,而是因为中国推广使用化肥,所以不会饿死。这里的论证犯了变量不一致的错误。因为两个时间段的区别不仅仅是是否使用化肥,还有不同的政策,不能论证使用化肥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
3.收集论据:这是最枯燥乏味的工作,也是很有技术含量的。能否找到与自己观点高度一致的权威论点,往往能决定一场比赛的胜负。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论点本身并不能证明观点,论点需要结合逻辑论证才能有效证明。所以在收集论据的同时,要尽量避免以上三种逻辑错误。掌握较高的收集论据的能力,不仅对辩论,而且对以后的任何学习和研究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4.价值提升:
正如我以前说过的,归根结底,这场竞赛是关于说服的。不同的说服方式没有区别。有时候,即使逻辑很弱,优秀的价值或者动人的真情实感也能打动观众和评委,让他们站在你这边。对于价值提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告诉你今天这个观点的目的和意义。有价值是最忌讳的。永远记住,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一次好的价值推广,可以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案例:当年的马丁?路德·金,与阿拉巴马州州长关于是否保留种族隔离的辩论,阿拉巴马州州长在辩论中也是训练有素的,这个马丁?路德金的辩论训练也很好。他们两个都是著名的辩手。阿拉巴马州州长提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论,说废除种族隔离会带来社会治安的恶化。在阿拉巴马,他结合实证调查,有数据和论据。我们阿拉巴马只是坚持种族隔离制度,所以我们阿拉巴马的治安是全美最好的。这在当时是事实。举个最直观的例子,他说,你在纽约街头。年轻女孩晚上11以后还敢出门吗?不敢!在阿拉巴马,任何一个晚上走在街上的女人都没有危险感,阿拉巴马的社会治安也没有问题。看他的话,定义很明确,大家都知道种族隔离制度,逻辑三段论很完整。我们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安定团结。因为我们坚持阿拉巴马的种族隔离制度,所以我们阿拉巴马的治安特别好,特别稳定团结,有事实数据支撑,阿拉巴马的犯罪率确实很低。我们中国人乍一看太能言善辩了,马丁?路德·金放弃了。马丁怎么办?路德·金不会放弃,马丁?路德·金的口才在于,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在这些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和你争论。我挑战你在价值层面的观点,让社会理解,马丁?路德·金提出,人人平等是宪法承诺,人人生而平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不言而喻,你根本不需要用那些论证来论证。它就是这样,因为我们相信它是。一旦在这个层面上激起人们心中的信念,阿拉巴马州州长在发表这一观点时就不知所措了。虽然他之前对事实和逻辑的定义没有问题,但是他的价值层面是站不住脚的。这是一个犯罪率很低的社会,但是他没有意识到我们作为一个人更高的精神需求是一种对人的尊重。这个值很多时候是可以通过味道来区分的。但是,用道德和逻辑往往无法说清楚。但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完全不可辩驳。他的意思是,这种争论不能完全用逻辑来概括,但可以是一种启发,唤起人们心中的一种感觉。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相连的,有着相同的心和感情。可能在过去,你的一些良心感受被屏蔽了,你没有意识到。比如,当一个白人认为黑人应该被隔离时,他并没有说当时的白人是坏人,而是说他的内心没有受到启发。他认为黑人和我们不一样,他也知道上帝要求人人平等,但每个人都不包括黑人,因为他们和我们是不同的种族。当他受到启发时,马克·吐温写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他的主人公接近了黑人,他发现,哇,原来黑人和我们的感情是一样的。他会哭,会流血,他也有爱,突然就和我们一样了。这个时候,你内心的感觉就会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