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和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袭击,解放区的财政经济状况极其困难。
为了克服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证供应”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解放区军民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开展了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等地的大规模垦荒生产运动。解放区的抗日民主政府开放了许多自给自足的工业;军队发展了自给自足的经济;农民被广泛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部队和机关实现了自给或半自给,粉碎了敌、伪、顽封锁,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改善了军民生活,积累了经济建设经验,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第二次
建国初期的经济困难。人民政府面临着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残局,我们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从1953开始,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规定,稳步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中国形成了三次改造高潮,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同时,他开始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他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奠定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为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初步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为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为了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大力建设新的工业企业,充分发挥现有工矿企业的作用,统一部署和大力培养建设干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以适应工业建设的需要。
第三次
三年自然灾害期从1959到1961。中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大量农田受灾。农业减产,农村“共产风”等天灾人祸,严重影响了粮食供应,人畜非正常死亡。与此同时,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也大幅下降。此外,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迫使中国的重大设计项目和科研项目半途而废,破坏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原定计划,加剧了中国的经济困难。
1961 6月1日,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已经发生变化的国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巩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伟大成果,丰富一些新发展事业的内容,提高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新事物的质量。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消除财政赤字,稳定市场;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降低积累率。由于政策正确,措施得力,到1962,经济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了争取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1963年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开始提出:再用两三年时间,继续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加强现有的工业生产能力,使之完整,并搞好一批设备的更新;工业企业开始按照专车合作的原则进行重组,同时提高管理和经济效益。到1965,原调整任务圆满完成,各经济部门在新的基础上相对协调发展,国民经济面貌焕然一新。
启示: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生产。2.发展是硬道理,克服经济困难的关键是发展经济本身。3、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举。无论是40年代大生产运动时期的整风运动,还是建国初期党政军内部的反腐败、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每一次加强经济建设,都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4.事实证明,我们党是一个先进的、充满活力的党。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的党总能领导我们克服困难,带领我们走向胜利。新时期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新目标。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会从胜利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