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基底层不受月经周期卵巢激素变化的影响,月经期不脱落;功能层在卵巢激素的影响下周期性变化,月经期坏死脱落。因此,子宫内膜的厚度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它会随着月经周期而周期性变化。我们以28天的月经周期为例。子宫内膜厚度的周期性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期:
1.增殖期:月经周期第5天至14,相当于卵泡发育的成熟阶段。在卵泡期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处于增殖状态。
增殖期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①早期增殖期:月经周期的第5 ~ 7天。内膜的增生和修复始于月经期。这个阶段内膜很薄,只有L-2mm。腺上皮细胞为立方体或低柱状。间质致密,细胞呈星形。间质中的小动脉又直又细。
②增殖中期:月经周期第8-10天。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明显的间质水肿;腺体数量增加,呈弯曲状生长;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有柱状细胞和有丝分裂像。
③增殖期后期:月经周期11-14天。这个阶段内膜增厚到3-5mm,表面凹凸不平,略呈波浪状。上皮细胞呈高柱状,腺上皮持续生长,有丝分裂像增多,腺体变长弯曲。间质细胞呈星状,相互结合形成网络;组织水肿明显,小动脉轻度弯曲,管腔增大。
2.分泌期:黄体形成后,在黄体酮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分泌。分泌期也分为早、中、晚三期。
①早期分泌期:月经周期第15-19天。这个阶段子宫内膜腺体较长,屈曲更明显。腺上皮细胞核下开始出现糖原小泡,称为亚核空泡,这是早期分泌的组织学特征。
②分泌中期:月经周期的第20 ~ 23天。内膜比以前更厚,呈锯齿状。腺体内分泌上皮细胞顶端的膜破裂,细胞内的糖原排入人体腺腔,称为顶泌。这一时期实质高度水肿疏松,螺旋小动脉增生卷曲。
③分泌后期:月经周期的第24 ~ 28天。这个时期是月经前期。子宫内膜增厚,呈海绵状。子宫内膜腺体开口面向官腔,糖原等分泌物溢出,间质较疏松水肿。表层上皮细胞下的基质分化为肥大的蜕膜细胞。在这个阶段,螺旋小动脉生长迅速超过内膜厚度,而且更加弯曲,血管腔也扩张。分泌后期,子宫内膜厚度约为5 ~ 6 mm。
3、月经期:月经周期的第一天。此时雌孕激素水平下降,激活了内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可刺激子宫肌层收缩,导致子宫内膜功能层螺旋小动脉持续痉挛,子宫内膜血流量减少。受损缺血坏死组织的面积逐渐扩大。组织变性、坏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破裂,导致内膜底部血肿形成,促进组织坏死和脱落。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混合排出,形成经血。子宫内膜厚度可达8-10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