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建筑并不复杂,但却是学生们希望和梦想的家园。这种包含校园氛围的规划,是将城市设计方法引入校园设计的理想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重点不是具体建筑的规划设计,而是一套游戏规则,包括空间和单体建筑的控制要素,以及实施方法,倡导公众参与,建立一套可以不断完善的机制。尤其是用户的主要群体——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更应该受到重视。老校区的整合要弥补建筑的功能不足,整合建筑的内外空间,让不同年代的建筑再次生动地融合在一起。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除了功能和形式外,还应具有精神文化内涵,因此提出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整体观。
一,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
1.功能分区: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学校规模的发展严格强调高校的主要功能分区,这实际上已经不能满足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为了融合和渗透各功能领域,我们必须应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2.校园特色:在新校区规划中传承大学文化和地域特色,营造体现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
3.生态环境: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建设校园生态系统。创造生态化、花园化的校园环境。
4.可持续发展: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未来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灵活,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在校园的整体设计中,我们还应该:
1)各单体建筑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对话,有机联系,形成道路立面与外部空间的整体连续性;
2)从校园整体风格出发,建筑或景观要有有机的秩序,成为整个系统中的一个单元;
3)外部空间的设计与建筑空间密不可分,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应成为校园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校园总体设计理念的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是将大学校园抽象为一个多功能的、具有相当规模的人居环境研究。
(一)宏观层面——以创造整体空间环境为对象,设计师要以创造整体的土地空间环境为设计对象和终极目标,他要关注校园区域的整个生活空间和人文环境。
1,明确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
在各个园区的整体设计中,需要分析基地和教学理念,留出设计的出发点。明确总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有利于抓住设计中的重要矛盾,突出主要特点,明确主从关系,提出各要素连接的内在逻辑和方式,从而明确各设计要素应遵循和突出的关键规律,保证整体统一的方向。
2.互相制约的循环思维过程
校园总体设计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多向循环的综合过程,即从建筑设计考虑规划,从外部空间结构考虑规划,再依次从规划要求考虑建筑、景观、外部空间。在总体设计中,这四个部分应该是相互制约的,每个设计阶段都要考虑到其他设计阶段。
(B)中观层次----优化群体建筑的外部空间
在校园整体设计中,群体建筑的外部空间应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优化外部空间的形式:
1.外部空间的主观性在群体建筑的设计中,应该始终把建筑作为配角,把外部空间作为主体。根据建筑与图纸底部的关系,着重分析外部空间围合的形式、联系和连续性。
2.外部空间的人性化将人的活动与外部空间结合起来,强调外部空间的参与性。一些功能空间要根据公园的风格和生活氛围进行人为的规划,既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又有助于提高外部空间的地位,使内外空间合二为一,为整体环境做出贡献。
3.微观层面——重构灰空间,建构空间。
“灰色空间”一方面是指色彩,另一方面是指室内外之间过多的空间,但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的界限,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性和设计的统一性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差距,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
就整体设计而言,过渡空间的考虑和设计非常突出。如果用灰色空间来模糊建筑,如果用走廊、平台、立面的孔洞、室外楼梯、人行天桥等等来增加空间和层次。
相对于建筑空间而言,所谓“建筑”空间定义为建筑设计任务书要求的必要功能空间之外,为聚集场所感而形成的空间,如墙、柱、框架、标志、塔等的延伸。建筑空间是非建筑空间,虽然不能具有直接的功能,但它们往往是建筑的延伸,是室内外融合的一部分,对人类感性体验的延续和场所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园总体设计的适应性建设原则
(一)校园功能的现代化
1,抱着文化氛围,也在走向开放。后勤市场社会化管理一方面给校园建筑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对规划布局和交通管理产生影响。
2.知识经济改变了对人才知识的要求。第一,终身再教育成为社会要求,成人教育学院作为大学的附属职能应运而生。第二,产学研一体化,科研成果服务社会。
3.新时期“共建、调整、合并、联合”的教育改革八字方针,旨在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和多学科融合,为高校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因此,在校园设计中需要加强教学中心的集中布局,改革各个院系封闭独立的环境布局,以独立而普遍集中的布局模式,方便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实现高效便捷的智能教学环境。
4.高等教育的内涵已经从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开放教育。这种趋势要求在校园设计中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步行空间、人的尺度、人与自然的交流,不仅是主要的教学空间,整个校园的学生生活空间也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关注。
(二)形成校园中心的整体凝聚力
早期现代校园的主要特征是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广场形成严格的轴线,广场周围的柱廊相互连接,图书馆或其他领导建筑位于轴线的一端。
1,中心广场和广场尽头的地标性龙头建筑成为校园的主广场,是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强化了早上对校园特色的认知。由于整体或整体相对分散凌乱,中心感的形成有利于整体感的形成。
2.优化传统中心广场布局,现代校园强调人性化空间。因此,我们可以摒弃早期校园中心广场规划布局中严格的轴线关系、冷漠而不近人情的尺度,同时保持与阳光绿化相接触的开放空间,将软硬铺装、室外、家具、灌木台阶与宜人的尺度相结合,以及不对称布局所围合的交往空间,使之成为一个既适合大型聚会,又适合平时休闲阅读的有凝聚力的校园中心。另外,单体建筑也要体现大学校园建筑的特点,使之统一和谐。
1)单体建筑的营造要与校园整体规划相协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体现自身建筑的个性。
2)注重功能的合理性,架构通用、开放、全面、灵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3)注重内外空间的沟通,通过渗透创造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
4)建筑设计强调地域性和文化性,以优雅、大气、理性的造型体现大学文化精神。
(三)校园规划的历时性整体性
校园规划的历时性整体性意味着校园设计不仅在第一阶段、短期和长期发展中是完整的,而且对校园未来的扩展也具有约束力。
1.创建弹性成长校园结构,使用灵活,扩展方便。各功能区预留一定比例的远期用地和弹性用地,可根据原有的构成约束保持整体统一。
2.设计中应考虑周边用地可能的发展方向,可采用趋势性较强或发散、完形构成的线形布局。
(四)校园内外空间的融合——园林的造园。
内外空间的融合,强调空间的沟通。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功能的教育场所,也是培养气质和全面发展体育锻炼的生活环境。其外部空间设计可以学习使用“建筑融入景观”。使外部空间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学会运用“园林融入建筑”,让人们在室外景观中待在室内的同时,也能随时享受绿色生态环境。
此外,它还可以融入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如:
1)大型开放空间:中央花坛、下沉广场、圆形剧场、露台、庭院等。
2)中型开放空间:滨水空间、室外平台、屋顶花园、架空地板等。
3)小型开放空间:走廊、花架、户外家具、绿色围挡、建筑灰空间等。
4)多层次的开放空间。
5)校园文化的整体风格。
大学校园应该有其统一的文化风格。它有其特殊的文化风格和人文精神,必须在设计中加以考虑,也必须体现其个性特征。
1)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大学的个性。比如香港的岭南学院。
2)结合大学的历史文脉或教育特色,打造大学的个性。比如斯坦福大学。
3)以建筑师的个性风格打造大学的个性风格,如新加坡理工学院。4)在整体连续性的前提下,局部特征发生变化。
大学校园建筑的形象不同于其他文化、商业、商业建筑,大多要求有独创性、突出自我、注重时尚。第一次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而大学建筑承载着大学的人文历史,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优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它的本质特征。其形象符号优于回归绿色设计和纯粹形式,注重功能和空间环境的营造,拒绝虚假和人为形式,追求自然清新。但是现在的一些设计过于强调造型,表现出过于夸张,过于豪华的装修,违背了教育建筑的本质。校园建筑的形象不需要在个体之间追求统一的风格。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功能的建筑可以通过不同的建筑处理方式诠释对校园精神的理解,从而体现校园文化的多样性、自由性和包容性,记录校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
第四,建筑设计在规划中塑造情感空间的完整性
(一)建筑感与校园文化
一个理想的大学校园应该是由美好的物质环境构成的,这些物质环境应该是相辅相成,融合统一的。
所谓“情感空间”是物质空间的对立面,物质空间一定是由物质空间构成的,而物质空间不一定是情感空间。情感空间强调的是感觉的力量,在这种空间里被照顾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建筑与环境只有拥有情感空间,才能真正耦合灵魂,才能体现整体性和统一性。
一个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能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改造人的大学校园,必然有一个典型的丰富的情感空间,它与物质空间构成了大学校园的整体。正是这些情感空间的组合,构成并决定了我们对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整体印象,这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情感空间的大学校园是不完整的校园,校园的完整性被破坏。
(二)景观设计和校园活动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所以建筑设计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中是静态的。体积、比例、比例、色彩、空间成为建筑师最常用的词汇,表现图成为建筑设计中最常用的表达意图的手段。但是,如果把我们关注的静态建筑临时改成建筑中的场所和场所中的人和人的活动的场景。注重人和建筑的整体性,校园会更加完整统一。
动词 (verb的缩写)摘要
大学校园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单体建筑设计和一般的城市规划,有其特殊性。第一,它不是单一的建筑或建筑群,而是几十万平方米、多种功能、非单一用地的几万个建筑的集合。二是不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因素,几千到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简单,用地规模几十万到几百万公顷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不是简单的平面规划,也不是简单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两者的结合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式和情感空间。
在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将建筑与环境人结合为一个整体设计,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完整的结合体。
更多工程/服务/采购招标信息,提高中标率,可点击官网客服底部免费咨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