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荣八耻”观是革命荣辱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发展。为什么这么说?这主要是因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荣辱观的重要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指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党员都不应该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该把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败,出尽风头等。是最卑鄙的;无私奉献、积极努力、克己奉公、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敬佩。”在这种革命荣辱观的指引下,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人民以革命为荣,以背叛革命为耻,以勇于牺牲为荣,以怕死为荣,以密切联系群众为荣,以脱离人民为耻。涌现出了像大渡河十八勇士、张思德、等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强调:“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豪感,热爱祖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全部力量是他们最大的光荣,损害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是他们最大的耻辱。”在这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引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以思想解放为荣,以思想僵化为耻,以改革开放为荣,以保守封闭为荣,以率先富起来为荣,以安于贫穷为耻,涌现出一批改革家和实干家,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胡锦涛的“八荣八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传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回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什么是荣辱观的重大问题,为全党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树立了标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八荣八耻”理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改革开放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集中体现。“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属于道德观念的范畴。在中国古代,早在西周时期就非常重视道德的作用。儒家思想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强调道德的作用,提倡“以德治国”,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受儒家荣辱观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强调教人知耻,知耻的思想深深地积淀在中国人的心中。在社会主义社会,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道德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党中央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也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要求,这是我们党领导和治理国家的两大基本方略。胡锦涛的“八荣八耻”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以德治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适应了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集中体现。
第三,“八荣八耻”理念是引领社会风尚根本好转的一面旗帜。社会风尚是指盛行的社会风俗习惯,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趋势。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上仍然存在道德水平低下,甚至善恶混淆,荣辱不分等严重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此作为全社会的共识,作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促进社会风尚逐步向好的、健康的方面转化。胡锦涛的“八荣八耻”理念突出了在我们的社会中,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应该受到肯定和赞扬,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应该受到否定和谴责。这确实为全党全社会树立了一面引领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旗帜,有利于鼓励人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促使人们鄙视和摒弃“八耻”,进而逐步形成扬善抑恶、抗丑抗奸的风气。
第四,树立“八荣八耻”的观念,是反腐倡廉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反腐倡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靠道德规范的自律,二是依靠法律规范的他律。其中,自律是前提和基础工作;他律是一项强制性和支持性的工作,两方面缺一不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道德规范要发挥作用,尤其是长期发挥作用,需要启动五个环节,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仰和道德习惯。在这五个环节中,第一和第二个环节是最重要的,更是前提性和基础性的。只有清楚地认识到按照道德规范办事是善的、正义的、光荣的,反之则是恶的、不正义的、可耻的,才能把握衡量自己行为的道德尺度,克服那些“不道德意识”和“反道德意识”。胡锦涛“八荣八耻”的重要性在于,它首先是一种道德认识,是迈向社会主义道德门槛的第一步,是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最重要的基础。反腐倡廉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相关的道德规范,并切实遵守。如果连基本的道德认识都没有,所谓的反腐倡廉也无从谈起。树立“八荣八耻”意识实际上包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和树立公民、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正确的政治良知。
第五,树立“八荣八耻”的观念,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培养时代新人,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繁荣。早在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就提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不仅把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而且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胡锦涛的“八荣八耻”观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也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古语有云,“教之耻先”,“悟之先知耻”。荣辱观是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心理机制。青少年和社会公民的羞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形成的。让“八荣八耻”教育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思想,在培养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才能尽快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