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运预测

为什么甲午战争的失败意味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一般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虽然近年来对这种观点的质疑越来越多,但毕竟这种观点并没有被完全推翻,仍然有其合理性。

笔者认为,在看待这一问题时,应特别注意:不应以第一次北洋水师的成败作为洋务运动成败的决定性依据,而应了解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局限性的充分暴露,并注意与甲午战争后一些历史事件的联系。

当然,首先必须指出,洋务运动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即它不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途径,不能达到目的。这种“不可实现性”通过甲午战争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首先,从战争的国际背景来说。

1,战争的双方是日本和中国。日本在60年代末开始了明治维新,中国也在60年代开始了洋务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是资本主义改革。在整个过程中,日本人对西方文明进行了全面的学习,用不到30年的时间从落后的封建社会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国家,成功摆脱了西方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但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被绑在背后,学习西方的思想,长期处于异端的地位。他不仅不能像日本那样迅速发展,甚至还时不时地为自己的存在辩护。

一个更明显的区别是,两国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变”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反观中国,无论是维新的洋务派还是反维新派,都背负着中国旧制度的巨大包袱。他们不同于日本的改革者。如果说日本维新派迫切想“改变”什么,那么中国当时的人更多,或者说是想“坚决维护”什么。

结果洋务运动后,被日本打败。这种反差说明,进行了制度变革的日本比只改变了器物的中国发展得好。

2.洋务派奉行“中外调和”政策,其实质是对列强采取妥协政策。“中外和解”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重要条件。

甲午战争前,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也提出了新的侵略中国的要求,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在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基础上,侵华需求增加了投资场所。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反映了这种需求,所以日本得到了列强的支持或默许。这就决定了洋务派依靠列强妥协的外交政策无法阻止中国避免这场战争危机。

这种外交政策上的根本性错误,决定了清朝在战前不能认真备战,开战后又一再拖延战机。

这种外交思想给中国带来的伤害,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法战争中就已经表现出来了。虽然中国的“不败而败”从根本上是由国力衰弱决定的,但李鸿章对法国的过度恐惧和妥协态度在最后的中法新约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让人感到胆怯。

如果说李鸿章“中国各省海防,以一兵一卒之俸禄,尚未练成,不能轻敌欧洲列强”的说法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10年后,北洋水师“可驻廖波,但可援他处,辅之以各种炮台之军辅,足以保卫京畿”被李鸿章形容为无用。

虽然北洋水师的实力确实有问题,但是这样的水师因为攻击力不足,防守起来就没用了吗?如果李鸿章真的改变了对外妥协的外交思想,北洋水师其实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至少不会屡屡错失战机,败得如此心惊胆战。

然后,从战争过程来看。

慈禧太后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支持者。没有她的支持,就没有洋务派,自然也就没有洋务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但慈禧太后一般是个精于战术,缺乏真正战略眼光的人。她支持洋务派的实质并不是热心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而是因为她依靠洋务派获得了外国的支持,制约了顽固派。这就决定了他对洋务运动的支持不可能从中国现代化的高度真正一致和持久。

此外,慈禧太后的个人享乐欲与日本明治天皇的精神相去甚远。所以在洋务运动后期,她会挪用洋务学堂宝贵的军费来办海军,建造自己的花园供自己享用。结果,北洋水师从1899之后,再也没有新增过军舰。甲午战争后,她丝毫不关注战局,反而对自己的生日热情不减,甚至影响了生日的准备。有人曾讽刺慈禧太后“永生无国界”。对于这个统治中国的老女人来说,“永生”在她心目中恐怕比“无国界”更重要。

她是现代中国的一位重要统治者,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一位精明的统治者。但她的精明毕竟是以个人为导向,而不是以国家为导向;它是战术性的,不是战略性的;是短期的,不是长期的。

在慈禧太后支持的这样一场洋务运动中,难免受到慈禧太后这种个人因素的影响。

2.从平壤之战和辽东之战来看,李鸿章创立的淮军在当时主要负责陆战,从将领到士兵战斗力低下,仅有少数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但其实力并不能扭转整个战局。

淮军是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建立的新军,也是洋务运动在军队建设上的重要成果。

从淮军溃败所表现出来的腐败也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发展起来的军队,虽然表现出比内战时期的老绿营和八旗更高的素质,在武器装备上也有了相当大的改进,但毕竟不能算是“新”军。在他们骨子里,还是导致近代中国屡战屡败的东西。

所以在洋务运动范围内进行的军队改革,只能是“剿”,而不能是“勤而远之”。没有对外军的强大抵抗,如何带领近代中国走出苦难?显然你不能。

3.从黄海之战也可以看出,北洋水师因为经费和训练不足,作战能力不如日军。此外,由于封建衙门处理海军事务腐败严重,北洋水师甚至连最起码的弹药供应都出现了问题。“腐败”这个弥漫在中国旧官场的毒药,也被中国旧官场的一些人带到了新运动中。拖着这个中毒的身体,如何带领中国走出病态?

4.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撤退。除了上面提到的外交和意识形态问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保存政治资本。这也与洋务运动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各地方实力派分散处理有关。所以他们都把洋务运动的成果当成自己的政治资本,不敢为了国家利益而浪费。

相关史实,以及北洋水师面临存亡危机时,南洋水师虽奉命北上增援,但刘坤一等人却以各种借口拖延,始终没有派船北上,眼睁睁看着北洋水师灭亡。这也说明,把海军当做个人资本的不止李鸿章一个人,这个问题在洋务派的头面人物中相当普遍。

5.阿哈瓦战役末期,投降日本的决定是由英国顾问策划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洋务派倚重的洋工匠在洋务运动中的负面作用。

本来在洋务运动中,大量雇佣水平相对较高的外国人是很正常的。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为中国的利益而战,而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战。他们可能有他们的职业道德,但他们没有民族感情。在关键时刻,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终究应该让中国自己的人民来决定(当然,那时,中国有几个身居高位的人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悲哀的...)

再次,从和谈的环节来看,洋务派对外国外交政策的依赖也导致了清政府过早落入日本和谈的陷阱,这与战争后期的惨败密切相关。早在黄海海战结束后,清朝高层就一直活跃在各地,致力于和平谈判而不是战争。

既然连战争都不聚焦,又怎么能指望腐败落后的清军面对素质更高的日军取得好成绩呢?

虽然清朝的统治者不想打仗,不想讲和,但是日本人也不想这么快讲和。只有他们在战场上获得了足够的利益,让清朝的统治者足够虚弱,他们才会来到谈判桌前攫取更多的利益。因此,清统治者迫切的和谈愿望变成了他们继续战争的烟雾弹。清朝官员在进行和谈的时候,对清朝的抵抗力量发动了致命的打击,就在“和谈”的信号发出之后,北洋水师被摧毁。

最后,从甲午战争后的情况来看。当时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解决民族危机,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现,要求制度变革。

但是,在这个历史阶段,洋务派不仅不能继续向西方学习,保持其先进性,相反,在这个时候,他们宁愿和曾经的敌人——顽固派站在一起,成为阻碍历史进步的力量。这也从根本上说明,洋务派由于其阶级属性,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当时中国如果没有实现现代化,就不会真正富强。

综上所述,从甲午战争前洋务派的政策,战争期间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以及战后洋务派对时代潮流的负面影响。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视为洋务运动破产的一个重要标志。

当然,洋务运动并没有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而消失。相反,洋务派在戊戌变法后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甲午战争暴露了洋务运动的许多局限性。甲午战争后,洋务派已不再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进步代表,洋务运动也不再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正确道路。

  • 为什么甲午战争的失败意味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 两股玉米结编织方法的解决方案
  • 一个有着灵动八字网名的爱情故事
  • tfboys今年多大了?
  • 2022年出生的虎宝宝命理是怎样的,如何取名?
  • 高、中、低、三年级有八字
  • 1987年,生日在农历七月二十一,男。有人陪我过生日
  • 14奥德赛和12夏朗哪个好?它们的优缺点是什么?
  • 2022年结婚
  • 2022事业计算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