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尾蛇”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响尾蛇是一种管牙类毒蛇,蛇毒是血循毒。一般体长约1.5~2米。体呈黄绿色,背部具有菱形黑褐斑。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质环,为多次蜕皮后的残存物,当遇到敌人或急剧活动时,迅速摆动尾部的尾环,每秒钟可摆动40~60次,能长时间发出响亮的声音,致使敌人不敢近前,或被吓跑,故称为响尾蛇。这里是由蜕皮后残留下来的角质化皮肤围成的一个空腔,内部由角质 膜隔成两个环状空泡,因此当响尾蛇的 尾巴抖动起来的时候,在空泡内就形成 了一股气流,随着气流一进一出地来回 振荡,空泡就发出“嘎啦嘎啦”的阵阵响 声,这也是“响尾蛇”得名的原因。